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醫事‧問」 一對一免費諮詢 抗癌路上不徬徨

Posted by in 媒體報道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在今年三月推出「醫事‧問」先導計劃,為癌症擴散或復發的公立醫院病人提供一對一的免費癌症諮詢服務。有參與的醫生讚賞計劃屬破格之舉,讓醫生能夠如「公正行」般為患者給予中肯的意見,既能解除患者對治療的疑慮,作為醫者則可以感受到贈醫施藥的震撼,而推出計劃的機構亦能獲得社會認受,締造三贏局面。

馬國權醫生

外科專科馬國權醫生指計劃讓他感受到「贈醫施藥」帶來的震撼。

外科專科馬國權醫生是首批參與計劃的醫生之一,至今已在慈善基金的配對下,為多名病人提供諮詢服務。他直言,最初只當是做義工,但真實感覺卻十分震撼,「那種『贈醫施藥』的感覺是以前從未有過,可以毋須計較金錢或成本,比一個中肯的專業意見給病人」。

為病人提供中肯的意見

馬醫生說,病人在公立醫院得不到仔細及長時間諮詢,而私家診所則費用高昂,而計劃便混合了公營與私家的好處,而自己就扮演「公正行」的角色,在無利益衝突或資源局限的考慮下提供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箇中的滿足感難以言喻。

例如其中一個參與的病人,不幸乳癌復發,最常用的治療全都試過但無效,剩餘的治療選擇不多,手術切除是其中之一,但成功率不高。

馬醫生表示,公立醫院因為資源和其他的考慮,未必能夠提供所有的治療選擇,並不是說他們放棄病人,而是資源有限下要取捨,沒有黑白分明的界線,而他覺得,對於病人來說,清楚現有可行的選擇,並明白公立醫院已經給予可提供的治療,可以「釋懷」而不用再苦苦糾纏。

助家屬與病人善別

除了幫助病人,家屬有時也需要醫生的協助。好似有一名病情復發的乳癌病人正接受化療,成效不俗,但由於藥費貴,「唔想用晒仔女啲錢」的想法驅使她想停止治療,惟子女的想法則相反,於是便借助馬醫生的意見,成功說服媽媽接受治療。

馬醫生笑言,有時子女的說話不及醫生一句「你要做」來得有效,就算是他自己的父母亦然,而家人也可以從中獲得肯定,確認自己是否做得對,不用擔心是否做漏了什麼而引致最後的結果,幫助他們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中的善別一環。

其實,現時網上或坊間也有很多資源,孰真孰假不易分辨,反而令病人和家屬更混亂和無助,需要專業的意見幫助他們引路。

破構構思帶來三贏

馬醫生讚賞計劃「幾破格」,能夠讓基層市民獲得「有質素」的服務,並達致三贏,首先是病人不花分毫便可以諮詢專科醫生意見,慈善基金又可以因為一項好的計劃而得到社會認同,最後是醫生可以得到滿足感。

他稱,過去亦想過減免部分病人的診金,但實際上有很多考慮和制肘,例如不知道哪些人應該減免,又或者會否被認為是招攬生意的手段等等,而今次的先導計劃便幫助他實踐「贈醫施藥」的行醫理念。

目前計劃除馬醫生外,還有三名腫瘤科醫生參與。馬醫生說,未來會繼續支持計劃,希望做到帶頭作用,有更多人參與和支持。

馬國權醫生

每次出席講座,馬國權醫生也會被參加者團團圍住,不斷回答各種問題。

計劃反應好 冀獲資助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創辦人吳偉麟表示,「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出後反應十分好,「每一日都有電話查詢」,下一步將會收集經驗和數據以改善計劃,讓更多基層患者得到幫助,並期望能覓得資源支持及擴展計劃。

參「醫事‧問」先導計劃為符合條件的參加者,提供一次免費的諮詢服務。吳偉麟稱,希望能幫助一些患已擴散癌症的基層市民,原因是這類病症的治療選擇較多及複雜,令病人十分迷惘,惟公立醫院的資源有限,未必有足夠時間讓患者問清楚。

他說,每次醫生會撥出二十至三十分鐘時間去解釋病情及各種治療選擇,很多病人也反映「從未試過有咁長時間去問題」,因此很感謝醫生抽時間及認真回答。現時計劃由慈善基金的榮譽顧問團醫生提供協助,未來希望邀請更多醫生參與。

封面圖片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