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診所軼事:年紀大還是年紀輕才會生乳癌?

Posted by in 媒體報道

近日診症室接連來了數個二十出頭的新乳癌患者,當宣布壞消息的一刻,連見慣乳癌的筆者也感難於啟齒,看著她們強裝鎮定,到淚水奪眶而出,到陪診的父母、男朋友、未婚夫像跌進深淵般的失控,實在令人心碎⋯⋯

為何是我?

其實我們對乳癌的了解還是未夠透切,我們知道一些有影響的因素,如家族病史、女性荷爾蒙、癌前病變、收經後肥胖等,但如要醫生一錘定音,指出一個單一關鍵的原因導致乳癌,我們還沒可以。還未計及像很多事情一樣,很多時不是單一路線,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致癌是多路徑的話,那便沒有單一因素解釋「為何是我?」。

診症室另一常見的極端,便是年紀大的婆婆,自持年紀大,或者醫生建議不用定期篩查,便認為自己沒有機會患上乳癌。事實往往相反,常言道「年紀大、機器壞」,年齡越大,身體所接觸的致癌物質越多,細胞出岔子的機會便越大,患癌機會自然越高。

哪為何醫生建議年紀大的不用定期篩查?

篩查(screening)的精髓在於未有病徵前,及早發現乳癌的蹤影,希望透過早些治療,逆轉癌症、延長壽命。所以當年紀越大,即使及早發現,也不能再延長壽命的時候,便是停止篩查的時候。醫學界普遍認為篩查直到預期壽命減十年便可以停止,外國經驗是篩查到七十歲,所以本地很多自願組織也以此作依歸,服務對象為四十至七十歲女士。但現實是香港女性人均壽命全球數一數二,達八十六歲之久,以此推算,篩查至七十六歲便足夠。如果不清楚背後原理,很多誤會便因此而起。很多婆婆會誤會醫生建議不用篩查便等如不用檢查,以為自己不會有機會患上乳癌。事實往往相反,患癌風險是遞增的,只是沒有病徵時不用篩查,有病徵時還得找乳腺科醫生檢查。

哪為何二十來歲也有乳癌?

很大程度上我們所知甚少,只知道飲食習慣西方化(高脂肪,多油炸,紅肉/醃製肉類,少蔬菜)令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我們唯一可以做的是抽血去驗乳癌遺傳基因(BRCA1, BRCA2, PTEN,P53),去驗證年輕乳癌與基因突變有沒有關系,再作相應的治療及密切的監察。

當二十來歲也患癌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生什麼是重要,什麼是不重要。什麼需要捉緊,什麼需要放下。

馬國權醫生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外科專科醫生

原文刊載於《直通車月刊》2018年12月號

馬國權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