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四十 迎接健康轉捩點

Posted by in 媒體報道

香港女性的生理時鐘,彷彿撥慢了一點,只因我們每天都有營養豐富的食物,生活舒適,還有各式各樣的護膚品可用,所以很多女性外表都比實際年齡年輕。不過,生老病死是必經過程,踏入四十歲,無可避免外表與體能漸漸走下坡,最令女性憂慮的可說是更年期與乳癌,兩者皆隨歲數漸長而出現,不同的是前者避無可避,後者則有預防方法。如何優雅地老去,是人生下半場的一大學問,最重要還是保持身體健康,順利過度更年期,並積極做好防癌措施,才能由內至外活得自在。

政府數字指出,2014年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已達86.9歲,換言之,女人踏入四十歲,人生還剩大半要過,必須維持健康體格,才足夠應付老年所需;偏偏更年期於十年後開始來臨,對身心帶來極大變化。內分泌及糖尿科丁昭慧醫生表示,女人的健康轉捩點,是收經前與收經後的分別,女性在更年期因為身體缺乏女性荷爾蒙而產生種種變化。「雌激素減少可引致骨質疏鬆,亦影響整體新陳代謝,增加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風險。三高與心臟病通常在男性身上發生,但女性收經後,便陸續浮現這些問題。」

忽略整體健康

丁昭慧醫生指出,更年期後婦女易有中央肥胖及胰島素阻抗,導致高膽固醇、糖尿病及高血壓的風險增加,皮膚亦因為缺乏雌激素而失去光澤。在香港,女士約在五十一歲收經,收經前數年左右便進入更年期,丁醫生提醒婦女除了要關注婦科問題外,亦不可忽略顧全整體健康。「本地女性很重視女性健康,知道要注意更年期、子宮頸癌和乳癌等,但沒想到自己會出現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旦確診便會十分震驚,亦沒有想到這麼快便要因為這些疾病而要服藥。」

很多女士以為,身形偏瘦便代表健康,的確她們手腳纖幼,看來甚是標準,卻忽視了衣服下面的小肚腩。「中央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太多,已足以促進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等發生。至於這些問題是否能逆轉,答案既可以是亦可以否。以糖尿病為例,如果在初期確診,血糖指數僅為『擲界』,只比標準略高(糖化血紅素(HbA1c)應保持在6.5或以下),患者願意控制飲食,過重人士減重,便有機會回復正常。」不過,丁昭慧醫生補充,若然血糖指數比正常高出很多,或已屬中後期階段,那便很難單靠生活及飲食習慣改善,必須服藥或註射人工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人到中年,女性的健康衰退愈更明顯,難免感到擔心沮喪,不過丁昭慧醫生認為,其實未嘗不是好事,可提醒自己趁早注意健康。在四字頭的歲數,可能只過了人生一半不到,如何在下半場活得舒適,便要靠現在的保養。很多女明星被稱為美魔女,明明已是半百之人,但外表看來仍像三十多歲,有些還充滿活力,秘訣在於保持身心健康。「當然,更年期是無法逆轉的;三高亦可能與基因有關,並非單靠後天努力便可改變。但如能及早控制種種高危因素,起碼能阻止併發症發生。」丁昭慧醫生指,如能保養得宜,即使過多十或二十年,女士仍可活動自如,血管年齡或比實際年齡低,要成為健康的美魔女絕非明星專利。

多運動更顯活力

若是本身有健康體格,即使更年期來臨,仍可減少衍生一連串疾病的風險。最基本是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丁昭慧醫生表示,飲食多菜少肉,低脂肪低鹽,已可大大減低高膽固醇、高血糖與高血脂的風險。「至於現在十分流行的超級食物(Superfood)如黃豆等,號稱對健康有特殊功效,其實成效存疑。基本的均衡飲食已經足夠,不必花錢買昂貴食材才可換取健康。」她亦提醒,運動可令女士顯得更年輕,既能鍛鍊肌肉及骨骼,更可減輕體重,消除小肚腩,還可使人活力充沛,每天維持半小時運動已很足夠。「有些女士擔心跑步會令肌肉粗壯,其實因為我們有雌激素,所以不會像男士那麼快鍛鍊出肌肉來,反可讓女士纖瘦。」

至於正值更年期,女士毋須默默忍受生理上的不適,丁昭慧醫生指其實有方法可紓緩的。「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症狀是潮熱,女士可學習打坐冥想、減少吃辛辣食物和咖啡因飲品,都有助改善。再進一步,可考慮接受荷爾蒙補充劑,能幫助很多女士安然過渡更年期。」不過要指出的是,究竟收經婦女可安全地使用荷爾蒙補充劑多久,醫學界並未有一致的看法。

對乳癌充滿誤解

除了更年期,乳癌亦是令中老年女性憂慮的問題;2013年,東華學院一項調查指出,約六成受訪的收經後婦女擔心患上乳癌,然而只有不足一成半受訪者知道預防乳癌方法,多數人更存有種種誤解。外科專科馬國權醫生表示,很多女士對乳癌的症狀認識不足,往往因而延遲求醫。「很多女士是乳房疼痛才來求醫的,當了解到原來超過九成乳癌並不會引致痛楚,她們很是驚訝,其實乳房硬塊才是乳癌的常見表徵。」

馬國權醫生指出,女性隨著年齡上升,乳癌風險便有增加趨勢。「雖然女性更年期正好是乳癌好發年齡,但兩者並無直接關係。癌症的形成原因是細胞受外來刺激而產生變異,年齡愈大,變異愈多,癌症風險便愈高。不過,更年期後女士體重增加,此時女性荷爾蒙便由脂肪轉化男性荷爾蒙而成,由此刺激乳癌生長。」他認為,本地的健康教育十分不足,不僅令部分女士難以分辨更年期與乳癌,甚至忽略重要的乳癌徵兆。「很多病人將乳房硬塊純粹歸咎於水囊或纖維瘤,以為硬塊可以移動便不是癌症。其實早期的惡性腫瘤亦可移動,市民絕不能單憑一個症狀便自我斷症,否則又何需進行乳房檢查三部曲(臨床檢查、造影檢查及抽針檢查)呢?」

三十歲後風險增加

不懂自行分辨症狀,實屬正常,所以女士才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不要在乳房有變化後才看醫生,可能已經太遲,始終病向淺中醫。其實乳癌在三十歲後已開始增加風險,但本地建議四十歲才開始例行檢查,於是很多女性便大安旨意,以為在這之前便毋須憂慮。以四十歲作基準,是因為香港四十五歲以下的乳癌個案佔整體27%,所以便以此為界限。但醫療建議的界限其實並不是硬指標,難道三十九歲半便可以掉以輕心嗎?」馬國權醫生提醒,若然沒有高危因素如家族遺傳、癌前病變等,可在四十歲以上才開始檢查,但在之前出現乳癌症狀,仍要提高警覺。

「四十歲前,人們總覺得死亡距自己很遠;但到了一定年紀,父母、伴侶、朋友開始生病甚至死亡,便會想到自己。」其實,任何年齡亦應注重健康,馬國權醫生指出,女士應對身體變化多加着緊,即使僅是乳房發炎看似簡單的病徵,亦要向醫生求助,以了解是否與癌症有關;他指曾有病人患上乳癌後,跟年紀相若的女同事分享,令同事想起自己亦有相同徵狀,於是預約檢查,結果發現是乳癌。「大家對乳癌講得愈多,愈能夠提高身邊人的意識。」

多發問釋去憂慮

一旦確診乳癌,最理想是接受手術,達致根治;不過女士會有種種擔心,例如疑問手術是否能治得好病,又會擔心是否會死,或憂慮家人為自己花很多錢等等。「很多病人害怕有後遺症,亦不清楚各項治療的分別,例如常把化療與電療混肴,認為治療後便會影響容貌,於是逃避西醫治療,只肯接受中醫或氣功。」馬國權醫生解釋,病人必經「懷疑、憤怒、抑鬱及接受現實」四大階段,但只要病人願意多發問,便可卸下心中憂慮。

馬國權醫生表示,近年乳房切除整型手術在乳腺外科非常盛行,患者可於切除乳癌手術同時進行微整型,其中一種為將乳房下側的脂肪轉移至上方位置,猶如「掩眼法」一樣,令兩邊乳房形狀及大小達至對稱。此外,外科醫生亦可於乳暈邊開刀,即使大如八厘米的腫瘤,亦可於乳暈開刀位置取出後再縫合,絕難看出疤痕位置。另外亦可透過額外的手術,把正常一側的乳房微調,以求兩側乳房保持對稱一致。全乳切除的患者,現時可進行保留乳頭全乳切除術,減低對外觀的影響。乳房重建亦有新技術,近年慢慢盛行純脂肪重建,以抽脂型式在大腿或腹部提取脂肪,再注射入乳房需要填充的位置以重塑形態,可大大減少疤痕,亦有瘦身功效,對病人來說極之吸引,惟長遠仍要更多數據去證實它的安全性。

「對患者來說,手術後有很多未知之數,除了靠醫生詳細解釋之外,亦可以找過來人分享當中的心路歷程。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可說是醫生與病人攜手渡過——不止在生理上,亦要在心理上協調。」有些問題很難啟齒,但原來醫生早有專業答案,例如手術會否影響乳房外觀、化療時脫髮可會被取笑等。「很多患者事後仍能穿上泳衣,根本看不出來;現時有漂亮而自然的假髮,醫生寫假紙時亦可寫成外科手術疾病,患者實不必擔心外間的閑言閑語。」馬國權醫生鼓勵病人敞開心扉,才可釋去重負,從容接受療程。

原文刊載於2017年6月29日《信報》

馬國權醫生

馬國權醫生